厦门、泉州游之泉州(2)——景点与小吃
手机订火车票泉州景点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西周时期为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地,从秦到隋,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所辖。东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现有人口大部分属中原晋人后裔,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唐大历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大港口。元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开元寺
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古城双塔:耸立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中,相距约200米,高插蓝天,巍峨壮观。东塔称为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石构古塔。
桑莲古迹:位于大殿西侧,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一次雷击中古桑被劈为三株,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同根的三株古桑依然绿叶遮地,长势旺盛。(注:围在一个小院里,只能隔着围墙看看。)
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清康熙元年仿中轴线的建筑群而建,但规模较小
藏经阁:在甘露戒坛之后,始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正十七年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僧正映重建,景泰、嘉靖年间一再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僧圆瑛改法堂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万多卷。
甘露戒坛: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开后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在井上始筑戒坛,遂称甘露戒坛。现存建筑系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似蜘蛛结网,结构复杂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有24尊木雕 飞天,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据说,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坛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戒坛的建筑规制。
大雄宝殿:位于拜庭的尽头,唐垂拱二年僧匡护始建,是该寺中最早的建筑,也是最主要的建筑。全殿原计划立柱百根,后因为增宽间面起见,减少为86根,号称“百柱殿”。百柱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后廊檐间有对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图案;殿前的月台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注:“月台”是殿前的平台,类似露天舞台。这72幅浮雕在正面与地面连接的地方。我们是经僧人指点才找到的。)殿内的石柱和桁梁的接合处,有二排相向的24尊体能丰腴,身影华丽,色彩斑澜,舒展双翅的天女,梵文称为“频伽”(即妙音鸟)。 殿供佛像三十四尊,佛坛的正面大厅,供奉着五尊通高6米、宽3.2米、厚2.64米的金身五方佛,五方佛的协侍有文殊、普贤、迦叶、阿难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后厅正中则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和善才、龙女。两翼侍列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从建筑规制和佛像供列,都是全国少见的,是值得夸耀的奇观之一。
注:殿大门上方匾额上的四个字是“桑莲法界”的古体。大门两侧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作,弘一法师所写,近年重制。
天王殿:即寺之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1960年重加修缮。殿内两端各塑一尊4.5米的密迹金刚泥塑,屋脊上以五色瓷片雕饰,中置一小宝塔,两端鸱尾为二小龙飞腾朝向宝塔,取双龙护塔,镇邪摄古的瑞象。其余部分雕贴着各种动物、花卉、工艺精美、色泽鲜艳令人眼花缭乱。
紫云屏:是为山门对面的一堵高大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墙中嵌着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横隶书“紫云屏”三字的石刻。
元妙观
东街新府口,公安局对面。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观。唐神龙元年改为中兴观,不久又改为龙兴观。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易名天庆观。元贞元年改名玄妙观。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称元妙观。
历史上的泉州元妙观,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承天寺
在南俊南路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重修。
注:北门外有一条小巷,巷内有一座“开闽三王祠”,去的时候还没开放。
注:出承天寺南大门左拐,第一个小路口左拐,走过泉州五中,有一条小路叫“东边巷”,左拐走约300米,右边有个大门进去(对面是五中体育场),见到一个铁门,左边可见到一座破房子,立了一块碑,写“施琅故居”。已称不上景点了。地图上标得很大,实际只是一个地点。在“释雅山公园”北门附近。不值得去。
铜佛寺
百源路百源川池边,华侨大厦对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泉邑进士杨元锡献宅为寺,初名百源庵。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琅曾孙施国宝重修时将寺改名为铜佛寺。1936年被洪水冲垮后再度重建。
现存大殿为三开间宽18米,五进深19米的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供奉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铸造的铜佛十六尊,佛像高四、五尺,雕技精湛,以此著名。近年又于大殿之后新建双层楼阁式歇山顶弥陀殿一座。大殿前露庭曲栏、东侧曲桥跨池,紧接百源川池,绿木成荫,风光绮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于1941年冬至1942年3月在此挂锡弘法,为寺门撰联曰:“教门干百喻如梵网,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于联中。
注:只能在殿门口看看。有个院子,是老人活动场所。这里的公交站是“文化宫”。
泉州天后宫
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
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较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官府常在此为出海商船举行祭海大典。
天后正殿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
注:免费。大门对面有一个德济门遗址,是古南门,历宋元明清民国,48年毁于火。背对天后宫,向右走,到小路口左拐走100米,右边就是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
万寿路123号。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明嘉靖举人,是进步的思想家。五十五岁时,他辞官讲学,辨史著书。平生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纲评要》等大量著作。
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关帝庙
泉州是民间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间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一间庙里摆关公、土地公、张飞等等。
注:公交车有“关帝庙”一站,下车就是。香火特旺。周六上午去的,人山人海。贡品摆满了贡桌。三个解签的,按签上的编号,从签书中相应的页处拿出事先印好的小纸条给你,收一元钱,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出门右拐,不远就是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注:出门右拐,过十字路口50米就是文庙。
泉州文庙
唐始建于衙城右侧,名为“鲁司寇庙”(孔子家乡在山东鲁国,官职司寇),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写了庙的匾额,北宋太平初年(公元976———981年)移建现址。此后,文庙较大的修缮和扩建有19次。
清源山
因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海拔498公尺,面积62平方公里。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逦。
弥陀岩,位于左峰山腰“一啸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构石室,面宽5.6公尺,门额刻“阿弥陀佛”。室后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高5公尺,为省重点文物。岩外有“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
碧霄岩,位于弥陀岩东南方。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东侧。
千手岩的释迦牟尼造像,赐恩岩的白衣观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间。 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称“虎浮泉”,泉从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细流清清,常流不绝。清源、泉山因此得名。
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游山时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坐落在清源山右侧山麓,宋时利用天然岩石雕成。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全国重点文物。
南少林
是少林寺的最重要的分院,在清朝时因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庭镇压了。是彻底焚毁还是改名换姓,尚有争论。可以确定的是:1、的确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于北少林的丰富武学。争论中,拥有最多赞同者的是三座,一为泉州少林寺,一为莆田少林寺,一为福清少林寺(福建出现过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始晋唐,盛于两宋,拳派远播,影响广泛。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
泉州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处于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兴建。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游客可以参观“蔡襄祠”欣赏桥上石碑、石塔和石将军。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洛阳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
泉州小吃
泉州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粟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为原料。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
注:钟楼东街上连着有三家肉粽店。侯阿婆肉粽店是泉州肉粽最出名的小店,这里的肉粽有大小两种,小的三元,加料有五种:卤蛋、香菇、虾仁、瘦肉和三层肉,大的五元,加的料多了莲子、鱿鱼干和海蛎干。吃的时候把三种调料包括甜辣酱、蒜蓉、秘制花生酱和肉粽一起搅拌均匀才更好味。另一家最靠近钟楼,店面最大,其他小吃的品种也多。肉粽没有侯阿婆的大,加料少一点。下午4点去吃“面线糊”时机最好,油条是新送来的。肉燕汤也不错。
蠔干粥是用蠔干等料熬的粥,当然也有其他的粥。味道不错,配油条吃。粥的量很大,够两人吃。“东门”站那里就有一家。
石花膏清补凉 石花膏、白木耳、绿豆、枸杞、菠萝、红枣、莲藕粉。可作为饮品,清凉解渴、防暑降温。 注:天后宫门口右边有一家。其他地方少见。
洪濑鸡爪、卤鸭(卤料):南安洪濑特色小吃,由鸡爪、调味粉和适量辣调适而成,然后经过热蒸和热炒,吃时可沾醋,口味微辣,口感滑韧。
注:出如家右拐十字路口再右拐,马路对面有一家。时间关系没能品尝到。遗憾。
猪血汤 一般有面线糊的店就有。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 运狗一只 (2019-03-26 07:18:31)
- 客运:昆明至富源 (2019-03-26 03:58:03)
- 徐州朝阳到首羡几点车 (2019-03-25 17:03:04)
- 去找女朋友 (2019-03-25 09:52:34)
- 时间查询 (2019-03-25 08:44:02)
- 岱崮到临沂有几点的车 (2019-03-23 09:05:56)
- 宝清客运站 (2019-03-23 06:43:44)
- 永和开发区 (2019-03-23 02:44:14)
- 文山到东莞的大巴在那个汽车站 (2019-03-22 21:27:13)
- 赤峰到香河客车的随车电话是多少 (2019-03-22 09:28:13)
-
最新汽车票 >>更多最新汽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