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自助游

手机订火车票
时间:2013-03-29 12:36:07  来源: 客运站

  有时间去了次呼和浩特,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于是把我的所见所感写下来以供大家参考:

  昭君墓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

  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观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开放时间:7:30--18:00

  门票:35元

  位置: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

  面积:占地1.3公顷

  概貌: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交通:从市区西南部的南茶坊乘14路公共汽车或旅游中巴可达。

  大召

  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明廷赐名弘慈寺。清代后改称无量寺。因寺内供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之称。

  西藏的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主持了开光法会。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清代康熙年间,主佛殿加供了皇帝万发金牌,并将殿顶改换成琉璃瓦,大召遂成帝庙。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庙,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大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所以又有银佛寺之称。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10元

  交通:乘1路公共汽车可达。

  游览时间:约需40分钟

  金刚座舍利宝塔

  金刚座舍利宝塔,在呼和浩特市旧城的东南部,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为慈灯寺(俗称五塔寺)内的一幢建筑。寺内其他建筑早已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金刚座和上部五个方形舍利宝塔构成。这种形式的佛塔在中国出现较晚,也比较罕见。塔为砖石结构,通高约13公尺,平面呈长方形。造型优美,比例严谨,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塔身外面饰以雕刻涂釉加工预制的琉璃砖,在边缘和转角处镶以白色条石,光彩的琉璃用于受光强烈的桃檐和塔刹,作重点装饰。

  金刚座平面作凸字形,建于约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的上部有七层短挑檐,第一层檐下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所书的金刚经文,刻工细致。从第二层到第七层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

  金刚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开有拱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有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汉白玉石匾额。塔内用半圆砖拱,门内的无梁殿东西角有搂梯通上座顶,出口处是一座方形攒尖亭。亭北设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当中的小塔出檐七层,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层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萨、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刻工精巧,玲珑秀丽。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石刻用少数民族的文字标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4元

  交通:乘1路公共汽车可达。

  游览时间:约需1小时

  绥远城将军衙署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动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按清工部工程则例规定一品封疆大员级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3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3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接待游人观光。

  康熙平定葛尔丹纪念碑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席力图召和小召(崇福寺)内。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制刻碑,用以纪念平叛的胜利,表彰两寺喇嘛助战功绩。石碑两通均用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铭刻,各书两石,每面分刻一种文字,每石各建有一座八角攒尖顶式碑亭。碑文叙述平叛经过及意义的文字相同,但分别表彰两寺喇嘛功绩的文字稍异。席力图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内蒙古博物馆内。碑文记载赐予小召的甲胄、宝刀,过去每年春节公开展览,名为晾甲,届时倾城出动前往观赏,今亦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乌兰夫故居

  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村。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南面开设大门,院内有正房5间和东、西厢房。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诞生于此。1906一1919年,他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9年乌兰夫离开家乡到归绥(今呼和浩特)求学,1923年考入北平蒙藏学校,从此投身革命。1929年乌兰夫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归国,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以故居为中心,在周围村庄建立起十几个联络点和农民协会,开展起抗租抗税斗争,并为党组织输送了两批革命青年。1931年9月,乌兰夫接受王若飞指示,从事党务、军运和情报工作,并同家人在住宅中掩护过上级派来的情报员。解放前,乌兰夫故居曾遭敌人破坏。1987年对故居进行维修,1991年10月正式开放。在庭院中安放着乌兰夫半身铜像,陈列有乌兰夫青少年时代及其双亲等照片。

  这次呼市之旅让我对呼和浩特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总得说来感觉不错!

  昭君墓

  金刚座舍利宝塔

  乌兰夫故居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keyun100.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专题推荐

中秋

国庆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