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自由行攻略

手机订火车票
时间:2013-04-06 02:10:47  来源: 客运站

  丽江古城不大,却有悠久的历史。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丽江,明代始有大研厢之称,清代称为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至今。大研一名,源于纳西族木氏土司先祖营建的大叶场,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

  丽江古城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丽江古城水源利用颇具匠心。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流到玉龙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进入城中,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三百多座,每平方公里占有数比桥城绍兴还多。城内利用潭泉修建的多处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池漂衣――更是纳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丽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城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建房立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而更为独特的是,它不象其他汉族的城市一样,城必有墙,丽江古城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为什么丽江古城不筑城墙呢?有传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忌讳给木字加上方框,因为那样就变成困字。实际上,不筑城墙与丽江历史上**、军事、经济区位有关,与纳西人的开放传统有关。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广场,称四方街,面积15000平方米。据说这是模拟知府大印的形状,象征权镇四方。又称因西宽东窄,象一棺材,喻有木官木才之意。几百年来,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贸易集市。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6条放射形街道,依山傍水,自然起伏,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五花石铺地,格外古朴典雅。

  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古城中现仍然在一些明清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城内纳西族居民喜爱在院落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这一特点又使住在古城内民居客栈内的游客赏心悦目。丽江古城平民化的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万纳西族居民,他们的日常起居中表现出的纳西文化的特征,令很多旅行者痴迷玩味。

  在城南有恢复重建的丽江木氏土司街门,俗称木府,规模宏大,色彩辉煌,既与古城融为一体,又具王府气派,与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对照。木府始建于明代,到土司鼎盛期的木增时代,占地面积已达百亩,分为衙署区、生活区、花苑区、祭祀区等,有近百座大小建筑。徐霞客曾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咸同年间的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最后只剩光碧楼等零星建筑。地震后根据一些零星资料恢复了木府,但真正的木府是个什么样子,也只能是凭想象了。

  解放以后,因为古城太狭小而在其西北辟建了新城。政府机关、宾馆酒店、文化娱乐设施等大都建在新城。秀丽的狮子山天然地把古城和新城分隔开来,但又将它们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狮子山上,又新建一木结构仿古楼宇,称万古楼,可环视整个丽江坝子,囊括了古城和新城。

  丽江古城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有一定的年份-——从可考证的历史看,已经有八百余年,更主要的是它是少数民族建的城,而且因城内随处可见的水流增加了其价值,更主要的一点是北面的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为其天然的背景。这个背景可使人古城内可以悠然见雪山:清晨,田野山村尚笼罩在山岚迷雾中,而皑皑雪峰已沐浴在万丈曙光之中,金光四射。正午,遥望雪山不由人神爽气朗;傍晚,暮色苍茫时,玉龙山还在火红夕阳的映照下,霞光万丈。月明之夜,溶溶月光与郎朗雪峰交相辉映,很美......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keyun100.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专题推荐

中秋

国庆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