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武汉黄鹤楼旅游攻略

手机订火车票
时间:2013-02-18 04:48:57  来源: 客运站

  最近读《资治通鉴》的春秋战国部分,屡屡提及楚国。楚是大国,却偏居华夏一隅,往往不被中原诸侯所看重,甚至于许多次的诸侯会盟竟没有被作为正式会员邀请。然而,政治终究是依靠实力来说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正值强秦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际,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揭杆而起,项羽、刘邦乘势发难,不可一世的秦帝国在这些楚地豪杰的轮番打击之下,迅速土崩瓦解,数年间竟然灰飞烟灭。

  楚国的疆域广大,就国土面积而言,包括秦国在内的任何诸侯国都无法望其项背。武汉三镇和周边地区历来就是楚国的中心地带,也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要了解荆楚文化,武汉是不容错过的第一站。 于是在夏天去了一趟武汉,登览黄鹤楼是此次武汉之旅令人难忘的一段行程。人们说,武汉自然风光的精华在于两山两水,此话不假。两山指的是雄峙长江南北两岸的龟山和蛇山,两水指的是长江与汉水,汉水与长江交汇于汉口地区。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的蛇山之颠,是观赏江汉美景的最佳去处。抵达黄鹤楼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夕阳西斜,天气却依然是酷热难当,难怪人们将武汉称为火炉。蛇山不高,但山势陡峭,孤立长江岸边,突兀而起。我们从山门前面的石阶攀援而上,进入黄鹤楼景区。看到黄鹤楼,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在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一位辛姓女士在风光秀丽的蛇山之上开了一家酒店,但生意一直很清淡。一天,一位道士到店里喝了许多酒,却无钱买单,女老板十分慷慨,分文不收。道士为了感谢她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酒店的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这只仙鹤在在人们的请求之下,居然可以飞到地上翩翩起舞,为客人饮酒助兴。自从有了这只神奇的仙鹤,客人们纷至沓来,虽然地处偏僻,这间小酒店的生意却却陡然间兴隆起来。 十年之后,道士再度登临。他拿出竹笛,吹奏一曲,墙上的仙鹤闻乐款款而下。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飞翔而去。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这里建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自此,黄鹤楼成为当地的胜景。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世上那会有如此法力的仙人道士呢?不过,这个传说却可以让游人有更多的遐想。据后人考证,黄鹤楼确实是始建于三国时期。原先是东吴在蛇山上的一座瞭望台,纯属军事设施,和平时期则成了文人雅士饮酒赋诗、指点江山的一处江边胜景。使得黄鹤楼名满天下的是唐朝诗人崔颢登楼而作的一首诗,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极其幽深的意境,读罢该诗,未曾登楼,独在异乡的愁闷之情已油然而生。进入山门,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围绕院内的一片荷花池建了一圈回廊,开设了很多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从荷花池往上,有一座毛泽东的词碑亭,镌刻了毛泽东吟咏黄鹤楼的诗词。123毛泽东青年时期曾经登临此地,并书写了一首词,寄托那时的情怀: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水火不容,刀俎之上的中国共产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心情郁闷的毛泽东也许就在此时开始定下了武装斗争、逐鹿中原的决心,虽然那时的他只是领导集团里极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往前一段路,有个李白搁笔亭。据说李白登楼时,诗兴大发,有意要题诗留字,但看了崔颢题所写的诗之后,为之倾倒,一时竟无从下笔。李白被誉为一代诗仙,面对山下浩淼的长江流水,切切美景,竟然有感道不出,实在是委屈。其实何止李白,历代以来,再也没有后来者的题诗能够超越崔颢的《题黄鹤楼》,不愧是神来之作,堪称千古绝唱。上到山顶,太阳快要下山了,夕阳的余辉映照得满天红遍。仰望黄鹤楼,巍峨高耸,气势不凡。楼顶横额上的几个大字楚天极目分外醒目。也许是时间太晚的缘故,前来游览的游客已经很少。门前匾额上题字为画卷乾坤,大意是楼外的大好河山宛若一幅巨大的山水画面。进入楼内,有历代黄鹤楼的模型。自三国以来,黄鹤楼屡遭焚毁,屡次重建,每次建设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重建,采用现代科技,博采历代建楼之精华,方成此留丹溢彩之杰作,黄鹤楼这一历史人文景观得以传承。古楼新建,在某些人的眼中,欠缺了一点古韵,但对更多的游人来说,则增添了更多的游览之乐趣。回头看看历史,那座名楼不是历经修缮或重建并得以传承的呢?黄鹤楼楼高五层,楼层的飞檐造型独特,远观有如黄鹤展翅,翩翩高飞。顺着弯曲的楼梯上到楼顶,浩瀚的江水,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对面林木苍翠的龟山,一枝独秀、直指云天的电视塔,飞架南北、成为天堑通途的长江大桥,让人流连忘返的的美好景致,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伫立顶楼观景台,任由思绪飞翔。从三国纷争的当年到国泰民安的人民共和国的当下,1800余年的时光悄然流过,这个地方,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武汉三镇的兴衰荣辱。东汉末年,这里的名字叫夏口,曾经是荆州太守刘表的属地。三国时期,为东吴占有。公元221年,孙权为了和刘备争夺荆州,将国都从建业(南京)迁移到武昌(鄂州),修筑夏口城防,在蛇山的黄鹄矶修建了瞭望楼,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黄鹤楼的前身。随着手工业的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武昌、汉口一带的富庶繁华已经可以和江浙的苏杭相媲美。明末清初,凭借便利的江汉水路交通,汉口的工商业空前繁荣。那时的汉口,和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齐名,并称天下四大名镇,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武昌、汉口成为全国性的水陆交通枢纽,自此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誉。19世80年代末,封疆大吏张之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立足武汉为中心,大刀阔斧地推行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时称湖北新政。凭借雄厚的国有财力和政府信用,通过资本运作,张之洞建立了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航运和电讯事业,兴修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第一次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经常可以看到的汉阳造步枪,就是湖北枪炮厂的招牌产品。富国必强兵,经济发展之后,张之洞仿照德国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聘请德国教官,编练了湖北新军,并建立了培养新式军官的武备学堂。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武昌起义的生力军,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立了首功,这或许是张之洞所万万不能料到的。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张之洞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农业、工程、商业、铁路、普通教育和师范等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同时,政府还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这些新型人才,为武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日后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123张之洞的湖北新政很快就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几年功夫,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经济体在暮气沉沉的满清帝国大地上一枝独秀,武汉随之成为全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龙头重镇,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张之洞被后人列入晚清四大名臣的名单,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驾齐驱。他的战功未必如另外的三位显赫,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建树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方针,历来被人们视为经典。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经济改革,不也带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体,市场经济体制为用的印记吗?湖北和武汉经济体局部的繁荣昌盛,丝毫不能阻挡满清帝国迅速走向没落的步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策动湖北新军,以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发动了武昌起义,顺利攻占武昌。10月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落入革命军手中。随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号召全国,推翻满清。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清朝灭亡。延续两千余年的国君为民作主的封建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开始了人民要当家作主的崭新历程。由君主到民主,路漫漫而修远,毫无疑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当年武昌起义的一个重要阵地,位于蛇山南麓的原湖北省咨议局则是革命军的军政府所在地,现在已经设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夕阳西下,徜徉于黄鹤楼的楼阁回廊之中,饱览槛外河山之壮美,畅怀荆楚历史之悠长,流连而忘返。千百年来,楚庄王、屈原、刘表、孙权、张之洞、孙武、黎元洪、白崇禧…,多少的英雄豪杰,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但他们在荆楚大地的历史上所书写的精彩篇章,我们不应忘记。 123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keyun100.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专题推荐

中秋

国庆

12306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