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西塘秋冬闲爽游

手机订火车票
时间:2013-01-30 10:03:16  来源: 客运站

  西塘,江南水乡,早有耳闻。

  那些关于西塘的传言,有褒有贬,兴许客观,然而毕竟见仁见智。

  秋末的一个傍晚,我来到了西塘,让我终于有机会亲自品味西塘。

  (一)西塘初遇

  穿过一片碎石路,扎进一条窄窄的长长的弄堂,我和老婆一前一后,跟在旅馆伙计的屁股后面。巷子里有些黑。也许是月光,也许是附近小店里通过来的灯光,昏暗的面前,依稀能分辩哪里是路,哪里是墙。我们茫茫然走着,无法端详这个就在眼前的小镇的面貌。

  拐到一条巷子,又走进一个过道。黑黑的,矮矮的,窄窄的,短短的。过道头就是水了,里面晃动着水那边的灯光的影子。抬脚往二楼爬去,楼梯木板松松垮垮,吱吱呀呀,似乎是抗议经年累月的重重重压,又仿佛是浅吟历久弥新的岁月之歌。

  小小的房间还算干净,临水,推开窗子可以看见对面的长廊,商铺,游人。旧式的椅子,茶几,和一张雕花的床,不曾想过会在这个江南的小镇子里碰到这样有意境的夜宿之处。对于这个意外的收获很是高兴,虽然房间里的蚊子多的像被捅了窝的马蜂一样,明目张胆,成群结队。这,也是平生第一次见识,聊且算是对人生总归平衡的又一次诠释吧。

  (二)西塘的夜

  嘈杂的声音又一次透过窗子,扑到耳边。越听不清楚,越是想知道,西塘的夜色里,嚷嚷窃窃的是些什么。

  石头桥上堆叠了几层人,此起彼伏的相机闪光,让眼前愈发黑暗,不知道下一步是否会掉到水下去。

  廊下,昏黄的灯光裹着花花绿绿的人流;廊的这边,是一个挨一个的小店,店主或热情洋溢,或懒散自在,或文学小资,或冷酷另类……;店里,有每个旅游景点都有的小拾物,小吃,也有少见的后现代奇珍异宝。有那么个小店,可以付款写下明信片,约定将来的某一天店主寄出给你留下的地址和署名的人,颇有创意的生意。……廊的另一边,就是河了,并不清澈并不宽阔的水上载着来来往往的几条游船,船上坐了些着了醒目的橙色的救生衣的男男女女。男男女女们在欣赏岸上的风景,他们又成了岸上人的风景。倒是岸两边三三两两挂着的灯笼,映在晃动的水里,像一只只眨动的眼睛,成就了些些小镇的魂。翻过送子来凤桥,廊的尽头,酒吧里短促的鼓点,震的破旧的窗格子飒飒作响;屋子里面旋转的彩色灯光,让人眩晕。在这些个昏暗嘈杂的屋子里,躲藏着些刚从钢筋混凝土中的灯红酒绿处辗转到几百年前的古镇子的小屋里继续灯红酒绿的年轻人,这也是一种穿越?!

  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炸臭豆腐的味道,巷子里依旧回荡着讨价还价的声音。

  抬头望天,居然有一轮满满的月,就在窄窄的巷子中间透出的天上挂着。月光不算明亮,但安静的出奇。身边的人和景,如烟雾般轻轻涣散而去;人仿佛飘在了巷子上空,俯视着五彩的流动的巷子。很想飞到远方,看看月光下的人们,又在做着什么……

  (三)西塘的晨

  青蓝色的,不知道是烟还是雾,缭绕在静静的水面上。拍动了一天的水,终于有了片刻的安宁,还有漂浮在水面上的几片平躺着的菜叶。游船偶尔划过的水面,迅速就恢复了平静,河水分明是还没有睡醒。水边洗涮东西的女人们,蹑手蹑脚;地上洒了些水,男人轻轻地扫着地;屁股后面跟着一个留着口水的,吃东西的小孩;两三个游人,静静地在长廊下慢行……。

  没有人愿意去吵醒这个日夜陪伴着小镇人的尚在睡梦中的邻居,人们只是在轻轻地享受着小镇清晨的味道。又在静静的等待,等待一切醒来后去重复新的一天……

  12

  (四)西塘深处

  不经然间,西塘醒了。

  刚刚还灰亮的天此刻似乎有了些阳光。嘈杂的声音越来越近,刚刚褪去的味道又在巷子里弥漫开来。红红绿绿的小旗子,飘动在巷子里黑黑的人头上面;还有各色旅行团的帽子,和别在美女导游腰间的扩音喇叭;那些晚上消失在阁楼里的男男女女,此时又精神抖擞地挤在街上。

  闪躲着迎面而来的行人。再一次透过人缝,张望街边的小店;还是昨晚的那些店主,一样的热情,懒散,小资,另类……和那些似乎是经年摆着的没有动过的小拾物,小食品……。河水也欢腾了起来,哗啦哗啦的,跳跃在游船间。

  拾步拐进入小店边上一条巷子里,顿时,如织的行人和沸腾的声音消失在身后。眼前,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低矮的青砖小屋里追打出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格格的笑着又消失在另一扇门后。房子侧面是一块巴掌大的土地,上面长着几棵丝瓜,弯弯曲曲的丝瓜藤缠绕在几根随意搭在一起的细细的竹竿上,架子上几片凌乱的枯黄破碎的叶子,和几个依旧挂在藤上的表面皱皱巴巴但很长很粗的丝瓜。绕过架子,是半截青砖的围墙。堆在墙根的土堆上曾经长满过青草,现在已经枯黄了,中间还夹杂着些落叶。矮墙的后面是一株并不挺拔也不高大的树,躲在拥挤的挨在一起的房子中间。看上去有点像撑起的一把伞,只是伞面有些破了,有一边还缺了些伞骨,显的不圆,也不密实。不过我猜,孩子们肯定喜欢它,喜欢这把破旧的伞。因为树底下的是踩平了的地面和一块凳子大的石块。

  西塘有园,颇有些名声。西园,醉园,……门前挤了些排队买票的游人。

  甩开队伍,在长廊的尽头,瞥见一个敞开着的门。抬脚迈过门槛,门眉上是三个刻在青砖上的碗大的字--些子景。宅子现在的主人也是一位爱好盆景的文人艺术家。

  付了十元,宅子的主人领着我们开始参观这座小小的宅子。眼前的人不是宅子的旧主,宅子也不全是本来的格局。原本五进,百多年下来,主人换了又换,房子难免改动,目前只剩下四进了。

  听着主人的介绍,我们绕过影壁,不大的小院子里四周摆满了盆景。据新主人说是他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自己栽培的盆景。古人的宅子讲究前厅后堂,这个小小的院子原本是旧主人的前厅,然而已是物移人非。如今新主人布置满满的盆景,陪伴着影壁墙后留下来的一丛竹子,古风犹存,也算没有辜负宅子透漏出来的当年旧主人浓浓的雅趣。

  几步穿过一个门廊,来到天井,返身回望,那丛竹子就像画一样定格在门洞里。遥想当年,主人推门而见的首先就是这丛竹子。文人爱竹,虚心有节;又能听雨知雪,伴风移月。只是这样的竹子,如今不曾再有多少可以藏身的地方了,也难见再有几个懂她的主人了。

  抬眼处,门楼的瓦片上长着簇簇枯草,挂满了缕缕细蔓;红红黄黄的叶子串在几条秧上努力地斜挂在门楼上,门洞边的墙上;另一头又笔直的垂下来,像几根帘子一样晃动在门前。四个青砖刻字,终于还是没有被墙上挂着的秧秧蔓蔓所全部掩盖,正透过片片红叶面对着天井--修礼以耕。摇头晃脑地读罢四字,仿佛旧主人也在轻轻颔首。

  新主人拿起毛笔,蘸了蘸清水,在堂前地下的砖上写起来字。

  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十个字一气呵成,是左手写的,而且是反的。我和老婆相视一望,读到的都是惊讶。

  新主人依旧在介绍着老宅的故事。我们随身走进堂屋,满屋里摆的是新主人收藏的几十座古老的挂钟,墙上挂的是新主人的一幅幅剪纸作品--新主人是剪纸艺术家,西塘三把刀里的剪刀。

  二楼,是新主人的作品展列室,有六七十年代很红很红的歌颂劳动人民的剪纸故事,也有民间传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古今中外,无所不有……

  楼梯转角处挂的是一幅镶在镜框里的拓的郑板桥的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正如我所料,古老的小镇西塘一定有沉淀多时的故事,也一定有不常看的见的美丽。

  (五)西塘再见

  天上月明千里共,人间春色九州同。

  借用古宅里门上贴的这份对联做个结尾。

  我想对西塘说:再见!西塘会有新故事,西塘也还有老故事!

  (后记:知道下午四点后进出镇子不再需要门票,所有我们选择了傍晚来到西塘。事先也联系预定了一家小旅馆。店家几次三番的打来电话询问,并在确认我们到达的具体时间后,主动要求在进镇子的入口处见面接我们。原来是怕我们被别家旅馆接走,因为在约定见面的地方,我们一停车就上来了几个邀请住旅馆的人。)

  12

客运站微信号:wwwkeyunzhancom

分享到: 0
随时随地查汽车时刻、查汽车站、看客动资讯,客运站手机网一手掌握! 手机输入: m.keyun100.com

免责声明:客运站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专题推荐

中秋

国庆

12306专题